无锡好孕宝贝网
网站导航 导航栏目
创中国名牌,建一流企业
相关栏目
相关栏目
文章图片

无锡助孕产子

当前位置:无锡好孕宝贝网 > 无锡助孕产子 >
品格教育养成6大指标
来源:http://www.caoyanmin.cn  日期:2021-11-06


现今社会中充斥着扭曲价值观、道德沦丧的新闻事件,让人不禁怀疑起是不是教育出了问题?究竟应该如何着手,才能导正社会的歪风?现今社会层出不穷的乱象,其实反映人们错误的价值观,并且没有正确的道德规范,以致出现这些犯罪事件,正义无法申张的情形,财团法人千代文教基金会执行长潘莉华建议,应从教育开始,而教育的起源就在家庭,因此,父母除了有生育和养育孩子的责任之外,还身肩教育的重责大任,尤其必须让孩子建立良好的品格,才能使身心健全发展、平安健康的长大。在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生涯中,她深刻体会到品格教育在儿童幼年时期的重要性,所谓「3岁看大,6岁看老」,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,能得到适当良好的教养环境、获得身心健全的发展,长大成人后自然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。事实上,社会乱象取决于人格发展问题,做父母者除了保护孩子健康不受伤害之外,同时还要顾及心理状态,必须从婴幼儿时期开始施以品格教育,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。

品格教育的重要性

1992年国际品格教育联盟决议出品格6大支柱,包括尊重(respect)、责任(responsibility)、公平(fairness)、关怀(caring)、值得信赖(trustworthiness)与公民责任(citizenship),做为现代公民应该培养的基础特质,并且强调人们若想要拥有真正的民主社会,就必须建立伦理基础,才可使个人健全成长。财团法人友缘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临床部主任林淑棻指出,人是生活在一个群体社会,大家都希望彼此相处得更好,甚至使国家及全球都能处在于比较和平与美好的世界,国际品格教育联盟所列的6大项指标则期盼由个人开始着手,从认识自己、尊重自己、发展自己开始,再进一步关心他人,做出对社会,甚至对世界有贡献的事。

从北京代生孩子时期开始扎根

品格教育是相当重要的教育,父母有义务教育孩子,使其有良好的发展。潘莉华执行长补充,品格教育应从妈咪北京代生孩子时就要开始进行,也就是说,妈咪在北京代生孩子期间,父母双方都必须保持健康、愉悦的心情,多进行良好的胎教,包括对胎儿说话、听轻柔的音乐、不乱发脾气等,当孩子出生后,自然就会对这些美好的人、事、物有熟悉感,亦可具较稳定的情绪。

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父母应给予孩子温馨、呵护的环境,多与孩子说话、互动,即使婴幼儿还不会表达,但透过眼睛所见、耳朵所听、身体所感受的触觉,仍然可以知道父母对他的关爱。林淑棻主任进一步说明,父母不妨以3岁做为分水岭, 3岁之前的幼儿大多处于牙牙学语、学习生活的阶段,尚无基本的生活能力,此时父母主要以示范正确的品格行为为主,凡事以身作则,让孩子从小认识并接触正确的行为,孩子3岁开始便可逐步进行品格教育,因为已经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,也了解大部份的日常生活行为。不过,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,应该要有基本认知,就是「没有幼儿愿意做坏事,也没有幼儿想伤父母的心」,当孩子做错事时,不要先不明就里的责骂,先了解背后的原因,再进行正确引导。

此外,父母亦应先了解孩子的发展历程,包括肢体动作发展、智力发展、语言发展等,再视孩子的理解力给予相对应的教育,若父母以超龄,甚至成人的道德和品格标准来评断行为,不仅容易使孩子出现自我否定,更可能会扼杀学习与成长的机会。

认知幼儿发展阶段

林淑棻主任强调,人有「本我」、「超我」及「自我」三种功能,当孩子能适度满足本我的需求,搭配符合超我的要求,即可发展出良好的自我功能。

本我
人的一生都有「本我」的需求,3岁前的孩子属于发展感觉动作期,几乎受到「本我」之冲动的影响,他们透过五种感官(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)认识自己环境与世界,许多行为都是没有恶意,例如:2岁半的孩子拿球乱丢,恰巧丢中别人,他们可能只是出自于好奇心,想知道球可以怎么使用,而非刻意伤人,此时父母若用「不礼貌」的道德标准来责备孩子,就会失去教育的机会。父母可以先关心被丢到的人是否被吓到、有无受伤,表达歉意后,再了解孩子为何丢球,是否遇到困难,若孩子让他人受伤,可以说:「虽然你没恶意,但对方会痛,我们去跟他呼呼」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及表达道歉,同时也教导孩子如何正确丢球而不会伤害到他人,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受到父母重视与疼爱,并且父母能理解我,也可使孩子朝正向发展,提升玩的能力,如此关心别人的品格将被父母建立起来。

超我
「超我」大约从3岁开始发展,意指开始慢慢有控制自己、接受他人引导的能力,也能遵守社会的规范,父母可以逐步教导孩子等待、轮流等需要相互尊重的品格教育,引导心理健康的发展。

此时期孩子虽已发展「超我」的潜力,但较偏「自我中心」的倾向,他们并非自私或不理他人,而是以为所有人的想法都和自己相同,因此,很难理解他人想法竟然与自己不同。想协助孩子脱离「自我中心」,需要父母先以孩子为中心,理解孩子的世界及想法,再进一步与他分享父母的想法与正确做法,让孩子了解原来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想法,这样孩子较易脱离「自我中心」的阶段。

在发展「超我」过程中,有一项行为是「利他」,大约是从4岁开始。所谓利他,指的是会去关心他人、了解他人心情,并採取实际行动帮助他人,此时不仅是出现懂事的行为,亦代表品格已经逐渐养成。潘莉华执行长强调,「利他」的观念是一般人都应具备的精神,孩子需要从同理心来培养。现今公办婴幼儿园很多,师资、设备都不错,孩子自3岁起即开始过团体生活,培养合群、守秩序、互助、尊重、分享的好习惯,以养成「自律」,进而产生「利他」的观念。

自我
林淑棻主任说明,此处所指「自我」与「以自我为中心」的「自我」并不相同,自我指的是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功能,让自身行为达到平衡,若「本我」意识比「超我」强烈,所表现出的行为就会比较以自我为中心。反之,若「超我」意识比「自我」强烈,便容易表现出尽量符合他人要求或对自己严苛的情形。潘莉华执行进一步解释长补充,20世纪心理学大师──艾瑞克森(Erik Erikson)将人格的形成分为八个阶段,在6岁前的婴幼儿时期,拥有其中三个非常重要的成长阶段,这些阶段也是婴幼儿自我成长的阶段,而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「危机」,若孩子都能克服,便可建立「自我」。因此,艾瑞克森认为,婴幼儿会藉由母亲关爱的满足,建立「希望」与「信心」,影响他们对人的信任。

林淑棻主任表示,父母在教导孩子品格教育的同时,应尽量了解幼儿的所作所为与感受,不仅可以更理解幼儿情绪与行为发展,增进亲子间的感情,也是一种相当良好的品格示范,当幼儿越来越了解自己的生气、伤心、快乐等心情被父母了解后,4岁后就会比较容易了解同伴的喜、怒、哀、乐,发挥感同身受就的品格能力。

父母以身作则

潘莉华执行长指出,品格教育在婴幼儿时期乃是关键期,因此,父母应了解及关心孩子,培养幼时的信任感及安全感,并与孩子培养良好的关係。当有良好的关係,孩子也具备基本的语言与理解能力后,父母便可开始着手进行品格教育,但在要求孩子注重品格之前,父母自己必须要以身作则。所谓「身教重于言教」,就是父母做了哪些行为,孩子就会跟着做那些行为,孩子就像是父母的镜子,会反射父母的所作所为,父母应时时刻刻谨言慎行,不能在孩子面前做不良示范,平时亦应将六大品格落实于生活之中,若父母本身的生活习惯不佳,在养育孩子之前必须先改正自己的坏习惯,或是不小心做错事得立即反省,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。

对于部分父母在教养孩子时,偶尔会出现情绪失控的现象,林淑棻主任认为,此乃正常情形,尤其当父母面对幼小的孩子,因为孩子无法理性的与自己讨论,便容易抓狂,但当父母发现自己乱发脾气时,应该要先透过其他管道抒发情绪,而非对着孩子发飙,例如:暂时离开现场、与他人聊聊等,让自己冷静下来之后,再去面对孩子。除了以身作则,父母在教育孩子也要用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,使他在爱的环境中成长。即便如此,也不能放纵孩子,使其任性发展,虽然这在执行上会有一定的困难度,毕竟爱与放纵只有一线之隔,建议父母可以与孩子先做好约定,告诉孩子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可以影响自己与他人。也就是说,孩子在做任何事之前都不会伤害自己与他人的身体与心理,也不会影响他人的权利,在这样的前提下,孩子想做什么事,父母都可以让他尽量尝试。

此外,父母亦应放手让孩子尝试各种新事物,以认识生活,若犯错了也没有关係,毕竟这是孩子自己的经验结果,不仅印象深刻,亦可从上一次的经验中做修正,例如:让孩子轻碰热水,使他知道这是烫的,具有危险性,通常孩子都能理解,并且不会刻意再去碰触。若父母只有用口头教育而没有亲身体验,孩子很难想像父母所要表达的意思,犯错的机率也就会相对上升。

父母关爱孩子的方法
父母的关爱将影响孩子人格与身心的发展,潘莉华执行长提供以下养育供参考。

1.给孩子的爱,永远不嫌多,但要有方法、不宠爱,以鼓励取代责骂。
2.习惯伴随一生,好习惯会培养好品格,好品格成就好人才。
3.善用游戏与故事,建立生活上的好习惯,培养孩子正确价值观。
4.保护孩子,帮助他健康、平安的成长。
5.学校和社会对于孩童教育、人格养成有极大的责任,父母亦需在旁随时观察。


现今社会中充斥着扭曲价值观、道德沦丧的新闻事件,让人不禁怀疑起是不是教育出了问题?究竟应该如何着手,才能导正社会的歪风?现今社会层出不穷的乱象,其实反映人们错误的价值观,并且没有正确的道德规范,以致出现这些犯罪事件,正义无法申张的情形,财团法人千代文教基金会执行长潘莉华建议,应从教育开始,而教育的起源就在家庭,因此,父母除了有生育和养育孩子的责任之外,还身肩教育的重责大任,尤其必须让孩子建立良好的品格,才能使身心健全发展、平安健康的长大。在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生涯中,她深刻体会到品格教育在儿童幼年时期的重要性,所谓「3岁看大,6岁看老」,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,能得到适当良好的教养环境、获得身心健全的发展,长大成人后自然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。事实上,社会乱象取决于人格发展问题,做父母者除了保护孩子健康不受伤害之外,同时还要顾及心理状态,必须从婴幼儿时期开始施以品格教育,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。

品格教育的重要性

1992年国际品格教育联盟决议出品格6大支柱,包括尊重(respect)、责任(responsibility)、公平(fairness)、关怀(caring)、值得信赖(trustworthiness)与公民责任(citizenship),做为现代公民应该培养的基础特质,并且强调人们若想要拥有真正的民主社会,就必须建立伦理基础,才可使个人健全成长。财团法人友缘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临床部主任林淑棻指出,人是生活在一个群体社会,大家都希望彼此相处得更好,甚至使国家及全球都能处在于比较和平与美好的世界,国际品格教育联盟所列的6大项指标则期盼由个人开始着手,从认识自己、尊重自己、发展自己开始,再进一步关心他人,做出对社会,甚至对世界有贡献的事。

从广州代生孩子时期开始扎根

品格教育是相当重要的教育,父母有义务教育孩子,使其有良好的发展。潘莉华执行长补充,品格教育应从妈咪广州代生孩子时就要开始进行,也就是说,妈咪在广州代生孩子期间,父母双方都必须保持健康、愉悦的心情,多进行良好的胎教,包括对胎儿说话、听轻柔的音乐、不乱发脾气等,当孩子出生后,自然就会对这些美好的人、事、物有熟悉感,亦可具较稳定的情绪。

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父母应给予孩子温馨、呵护的环境,多与孩子说话、互动,即使婴幼儿还不会表达,但透过眼睛所见、耳朵所听、身体所感受的触觉,仍然可以知道父母对他的关爱。林淑棻主任进一步说明,父母不妨以3岁做为分水岭, 3岁之前的幼儿大多处于牙牙学语、学习生活的阶段,尚无基本的生活能力,此时父母主要以示范正确的品格行为为主,凡事以身作则,让孩子从小认识并接触正确的行为,孩子3岁开始便可逐步进行品格教育,因为已经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,也了解大部份的日常生活行为。不过,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,应该要有基本认知,就是「没有幼儿愿意做坏事,也没有幼儿想伤父母的心」,当孩子做错事时,不要先不明就里的责骂,先了解背后的原因,再进行正确引导。

此外,父母亦应先了解孩子的发展历程,包括肢体动作发展、智力发展、语言发展等,再视孩子的理解力给予相对应的教育,若父母以超龄,甚至成人的道德和品格标准来评断行为,不仅容易使孩子出现自我否定,更可能会扼杀学习与成长的机会。

认知幼儿发展阶段

林淑棻主任强调,人有「本我」、「超我」及「自我」三种功能,当孩子能适度满足本我的需求,搭配符合超我的要求,即可发展出良好的自我功能。

本我
人的一生都有「本我」的需求,3岁前的孩子属于发展感觉动作期,几乎受到「本我」之冲动的影响,他们透过五种感官(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)认识自己环境与世界,许多行为都是没有恶意,例如:2岁半的孩子拿球乱丢,恰巧丢中别人,他们可能只是出自于好奇心,想知道球可以怎么使用,而非刻意伤人,此时父母若用「不礼貌」的道德标准来责备孩子,就会失去教育的机会。父母可以先关心被丢到的人是否被吓到、有无受伤,表达歉意后,再了解孩子为何丢球,是否遇到困难,若孩子让他人受伤,可以说:「虽然你没恶意,但对方会痛,我们去跟他呼呼」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及表达道歉,同时也教导孩子如何正确丢球而不会伤害到他人,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受到父母重视与疼爱,并且父母能理解我,也可使孩子朝正向发展,提升玩的能力,如此关心别人的品格将被父母建立起来。

超我
「超我」大约从3岁开始发展,意指开始慢慢有控制自己、接受他人引导的能力,也能遵守社会的规范,父母可以逐步教导孩子等待、轮流等需要相互尊重的品格教育,引导心理健康的发展。

此时期孩子虽已发展「超我」的潜力,但较偏「自我中心」的倾向,他们并非自私或不理他人,而是以为所有人的想法都和自己相同,因此,很难理解他人想法竟然与自己不同。想协助孩子脱离「自我中心」,需要父母先以孩子为中心,理解孩子的世界及想法,再进一步与他分享父母的想法与正确做法,让孩子了解原来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想法,这样孩子较易脱离「自我中心」的阶段。

在发展「超我」过程中,有一项行为是「利他」,大约是从4岁开始。所谓利他,指的是会去关心他人、了解他人心情,并採取实际行动帮助他人,此时不仅是出现懂事的行为,亦代表品格已经逐渐养成。潘莉华执行长强调,「利他」的观念是一般人都应具备的精神,孩子需要从同理心来培养。现今公办婴幼儿园很多,师资、设备都不错,孩子自3岁起即开始过团体生活,培养合群、守秩序、互助、尊重、分享的好习惯,以养成「自律」,进而产生「利他」的观念。

自我
林淑棻主任说明,此处所指「自我」与「以自我为中心」的「自我」并不相同,自我指的是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功能,让自身行为达到平衡,若「本我」意识比「超我」强烈,所表现出的行为就会比较以自我为中心。反之,若「超我」意识比「自我」强烈,便容易表现出尽量符合他人要求或对自己严苛的情形。潘莉华执行进一步解释长补充,20世纪心理学大师──艾瑞克森(Erik Erikson)将人格的形成分为八个阶段,在6岁前的婴幼儿时期,拥有其中三个非常重要的成长阶段,这些阶段也是婴幼儿自我成长的阶段,而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「危机」,若孩子都能克服,便可建立「自我」。因此,艾瑞克森认为,婴幼儿会藉由母亲关爱的满足,建立「希望」与「信心」,影响他们对人的信任。

林淑棻主任表示,父母在教导孩子品格教育的同时,应尽量了解幼儿的所作所为与感受,不仅可以更理解幼儿情绪与行为发展,增进亲子间的感情,也是一种相当良好的品格示范,当幼儿越来越了解自己的生气、伤心、快乐等心情被父母了解后,4岁后就会比较容易了解同伴的喜、怒、哀、乐,发挥感同身受就的品格能力。

父母以身作则

潘莉华执行长指出,品格教育在婴幼儿时期乃是关键期,因此,父母应了解及关心孩子,培养幼时的信任感及安全感,并与孩子培养良好的关係。当有良好的关係,孩子也具备基本的语言与理解能力后,父母便可开始着手进行品格教育,但在要求孩子注重品格之前,父母自己必须要以身作则。所谓「身教重于言教」,就是父母做了哪些行为,孩子就会跟着做那些行为,孩子就像是父母的镜子,会反射父母的所作所为,父母应时时刻刻谨言慎行,不能在孩子面前做不良示范,平时亦应将六大品格落实于生活之中,若父母本身的生活习惯不佳,在养育孩子之前必须先改正自己的坏习惯,或是不小心做错事得立即反省,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。

对于部分父母在教养孩子时,偶尔会出现情绪失控的现象,林淑棻主任认为,此乃正常情形,尤其当父母面对幼小的孩子,因为孩子无法理性的与自己讨论,便容易抓狂,但当父母发现自己乱发脾气时,应该要先透过其他管道抒发情绪,而非对着孩子发飙,例如:暂时离开现场、与他人聊聊等,让自己冷静下来之后,再去面对孩子。除了以身作则,父母在教育孩子也要用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,使他在爱的环境中成长。即便如此,也不能放纵孩子,使其任性发展,虽然这在执行上会有一定的困难度,毕竟爱与放纵只有一线之隔,建议父母可以与孩子先做好约定,告诉孩子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可以影响自己与他人。也就是说,孩子在做任何事之前都不会伤害自己与他人的身体与心理,也不会影响他人的权利,在这样的前提下,孩子想做什么事,父母都可以让他尽量尝试。

此外,父母亦应放手让孩子尝试各种新事物,以认识生活,若犯错了也没有关係,毕竟这是孩子自己的经验结果,不仅印象深刻,亦可从上一次的经验中做修正,例如:让孩子轻碰热水,使他知道这是烫的,具有危险性,通常孩子都能理解,并且不会刻意再去碰触。若父母只有用口头教育而没有亲身体验,孩子很难想像父母所要表达的意思,犯错的机率也就会相对上升。

父母关爱孩子的方法
父母的关爱将影响孩子人格与身心的发展,潘莉华执行长提供以下养育供参考。

1.给孩子的爱,永远不嫌多,但要有方法、不宠爱,以鼓励取代责骂。
2.习惯伴随一生,好习惯会培养好品格,好品格成就好人才。
3.善用游戏与故事,建立生活上的好习惯,培养孩子正确价值观。
4.保护孩子,帮助他健康、平安的成长。
5.学校和社会对于孩童教育、人格养成有极大的责任,父母亦需在旁随时观察。


现今社会中充斥着扭曲价值观、道德沦丧的新闻事件,让人不禁怀疑起是不是教育出了问题?究竟应该如何着手,才能导正社会的歪风?现今社会层出不穷的乱象,其实反映人们错误的价值观,并且没有正确的道德规范,以致出现这些犯罪事件,正义无法申张的情形,财团法人千代文教基金会执行长潘莉华建议,应从教育开始,而教育的起源就在家庭,因此,父母除了有生育和养育孩子的责任之外,还身肩教育的重责大任,尤其必须让孩子建立良好的品格,才能使身心健全发展、平安健康的长大。在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生涯中,她深刻体会到品格教育在儿童幼年时期的重要性,所谓「3岁看大,6岁看老」,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,能得到适当良好的教养环境、获得身心健全的发展,长大成人后自然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。事实上,社会乱象取决于人格发展问题,做父母者除了保护孩子健康不受伤害之外,同时还要顾及心理状态,必须从婴幼儿时期开始施以品格教育,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。

品格教育的重要性

1992年国际品格教育联盟决议出品格6大支柱,包括尊重(respect)、责任(responsibility)、公平(fairness)、关怀(caring)、值得信赖(trustworthiness)与公民责任(citizenship),做为现代公民应该培养的基础特质,并且强调人们若想要拥有真正的民主社会,就必须建立伦理基础,才可使个人健全成长。财团法人友缘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临床部主任林淑棻指出,人是生活在一个群体社会,大家都希望彼此相处得更好,甚至使国家及全球都能处在于比较和平与美好的世界,国际品格教育联盟所列的6大项指标则期盼由个人开始着手,从认识自己、尊重自己、发展自己开始,再进一步关心他人,做出对社会,甚至对世界有贡献的事。

从广州代生孩子时期开始扎根

品格教育是相当重要的教育,父母有义务教育孩子,使其有良好的发展。潘莉华执行长补充,品格教育应从妈咪广州代生孩子时就要开始进行,也就是说,妈咪在广州代生孩子期间,父母双方都必须保持健康、愉悦的心情,多进行良好的胎教,包括对胎儿说话、听轻柔的音乐、不乱发脾气等,当孩子出生后,自然就会对这些美好的人、事、物有熟悉感,亦可具较稳定的情绪。

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父母应给予孩子温馨、呵护的环境,多与孩子说话、互动,即使婴幼儿还不会表达,但透过眼睛所见、耳朵所听、身体所感受的触觉,仍然可以知道父母对他的关爱。林淑棻主任进一步说明,父母不妨以3岁做为分水岭, 3岁之前的幼儿大多处于牙牙学语、学习生活的阶段,尚无基本的生活能力,此时父母主要以示范正确的品格行为为主,凡事以身作则,让孩子从小认识并接触正确的行为,孩子3岁开始便可逐步进行品格教育,因为已经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,也了解大部份的日常生活行为。不过,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,应该要有基本认知,就是「没有幼儿愿意做坏事,也没有幼儿想伤父母的心」,当孩子做错事时,不要先不明就里的责骂,先了解背后的原因,再进行正确引导。

此外,父母亦应先了解孩子的发展历程,包括肢体动作发展、智力发展、语言发展等,再视孩子的理解力给予相对应的教育,若父母以超龄,甚至成人的道德和品格标准来评断行为,不仅容易使孩子出现自我否定,更可能会扼杀学习与成长的机会。

认知幼儿发展阶段

林淑棻主任强调,人有「本我」、「超我」及「自我」三种功能,当孩子能适度满足本我的需求,搭配符合超我的要求,即可发展出良好的自我功能。

本我
人的一生都有「本我」的需求,3岁前的孩子属于发展感觉动作期,几乎受到「本我」之冲动的影响,他们透过五种感官(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)认识自己环境与世界,许多行为都是没有恶意,例如:2岁半的孩子拿球乱丢,恰巧丢中别人,他们可能只是出自于好奇心,想知道球可以怎么使用,而非刻意伤人,此时父母若用「不礼貌」的道德标准来责备孩子,就会失去教育的机会。父母可以先关心被丢到的人是否被吓到、有无受伤,表达歉意后,再了解孩子为何丢球,是否遇到困难,若孩子让他人受伤,可以说:「虽然你没恶意,但对方会痛,我们去跟他呼呼」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及表达道歉,同时也教导孩子如何正确丢球而不会伤害到他人,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受到父母重视与疼爱,并且父母能理解我,也可使孩子朝正向发展,提升玩的能力,如此关心别人的品格将被父母建立起来。

超我
「超我」大约从3岁开始发展,意指开始慢慢有控制自己、接受他人引导的能力,也能遵守社会的规范,父母可以逐步教导孩子等待、轮流等需要相互尊重的品格教育,引导心理健康的发展。

此时期孩子虽已发展「超我」的潜力,但较偏「自我中心」的倾向,他们并非自私或不理他人,而是以为所有人的想法都和自己相同,因此,很难理解他人想法竟然与自己不同。想协助孩子脱离「自我中心」,需要父母先以孩子为中心,理解孩子的世界及想法,再进一步与他分享父母的想法与正确做法,让孩子了解原来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想法,这样孩子较易脱离「自我中心」的阶段。

在发展「超我」过程中,有一项行为是「利他」,大约是从4岁开始。所谓利他,指的是会去关心他人、了解他人心情,并採取实际行动帮助他人,此时不仅是出现懂事的行为,亦代表品格已经逐渐养成。潘莉华执行长强调,「利他」的观念是一般人都应具备的精神,孩子需要从同理心来培养。现今公办婴幼儿园很多,师资、设备都不错,孩子自3岁起即开始过团体生活,培养合群、守秩序、互助、尊重、分享的好习惯,以养成「自律」,进而产生「利他」的观念。

自我
林淑棻主任说明,此处所指「自我」与「以自我为中心」的「自我」并不相同,自我指的是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功能,让自身行为达到平衡,若「本我」意识比「超我」强烈,所表现出的行为就会比较以自我为中心。反之,若「超我」意识比「自我」强烈,便容易表现出尽量符合他人要求或对自己严苛的情形。潘莉华执行进一步解释长补充,20世纪心理学大师──艾瑞克森(Erik Erikson)将人格的形成分为八个阶段,在6岁前的婴幼儿时期,拥有其中三个非常重要的成长阶段,这些阶段也是婴幼儿自我成长的阶段,而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「危机」,若孩子都能克服,便可建立「自我」。因此,艾瑞克森认为,婴幼儿会藉由母亲关爱的满足,建立「希望」与「信心」,影响他们对人的信任。

林淑棻主任表示,父母在教导孩子品格教育的同时,应尽量了解幼儿的所作所为与感受,不仅可以更理解幼儿情绪与行为发展,增进亲子间的感情,也是一种相当良好的品格示范,当幼儿越来越了解自己的生气、伤心、快乐等心情被父母了解后,4岁后就会比较容易了解同伴的喜、怒、哀、乐,发挥感同身受就的品格能力。

父母以身作则

潘莉华执行长指出,品格教育在婴幼儿时期乃是关键期,因此,父母应了解及关心孩子,培养幼时的信任感及安全感,并与孩子培养良好的关係。当有良好的关係,孩子也具备基本的语言与理解能力后,父母便可开始着手进行品格教育,但在要求孩子注重品格之前,父母自己必须要以身作则。所谓「身教重于言教」,就是父母做了哪些行为,孩子就会跟着做那些行为,孩子就像是父母的镜子,会反射父母的所作所为,父母应时时刻刻谨言慎行,不能在孩子面前做不良示范,平时亦应将六大品格落实于生活之中,若父母本身的生活习惯不佳,在养育孩子之前必须先改正自己的坏习惯,或是不小心做错事得立即反省,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。

对于部分父母在教养孩子时,偶尔会出现情绪失控的现象,林淑棻主任认为,此乃正常情形,尤其当父母面对幼小的孩子,因为孩子无法理性的与自己讨论,便容易抓狂,但当父母发现自己乱发脾气时,应该要先透过其他管道抒发情绪,而非对着孩子发飙,例如:暂时离开现场、与他人聊聊等,让自己冷静下来之后,再去面对孩子。除了以身作则,父母在教育孩子也要用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,使他在爱的环境中成长。即便如此,也不能放纵孩子,使其任性发展,虽然这在执行上会有一定的困难度,毕竟爱与放纵只有一线之隔,建议父母可以与孩子先做好约定,告诉孩子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可以影响自己与他人。也就是说,孩子在做任何事之前都不会伤害自己与他人的身体与心理,也不会影响他人的权利,在这样的前提下,孩子想做什么事,父母都可以让他尽量尝试。

此外,父母亦应放手让孩子尝试各种新事物,以认识生活,若犯错了也没有关係,毕竟这是孩子自己的经验结果,不仅印象深刻,亦可从上一次的经验中做修正,例如:让孩子轻碰热水,使他知道这是烫的,具有危险性,通常孩子都能理解,并且不会刻意再去碰触。若父母只有用口头教育而没有亲身体验,孩子很难想像父母所要表达的意思,犯错的机率也就会相对上升。

父母关爱孩子的方法
父母的关爱将影响孩子人格与身心的发展,潘莉华执行长提供以下养育供参考。

1.给孩子的爱,永远不嫌多,但要有方法、不宠爱,以鼓励取代责骂。
2.习惯伴随一生,好习惯会培养好品格,好品格成就好人才。
3.善用游戏与故事,建立生活上的好习惯,培养孩子正确价值观。
4.保护孩子,帮助他健康、平安的成长。
5.学校和社会对于孩童教育、人格养成有极大的责任,父母亦需在旁随时观察。


现今社会中充斥着扭曲价值观、道德沦丧的新闻事件,让人不禁怀疑起是不是教育出了问题?究竟应该如何着手,才能导正社会的歪风?现今社会层出不穷的乱象,其实反映人们错误的价值观,并且没有正确的道德规范,以致出现这些犯罪事件,正义无法申张的情形,财团法人千代文教基金会执行长潘莉华建议,应从教育开始,而教育的起源就在家庭,因此,父母除了有生育和养育孩子的责任之外,还身肩教育的重责大任,尤其必须让孩子建立良好的品格,才能使身心健全发展、平安健康的长大。在从事幼儿教育的工作生涯中,她深刻体会到品格教育在儿童幼年时期的重要性,所谓「3岁看大,6岁看老」,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,能得到适当良好的教养环境、获得身心健全的发展,长大成人后自然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。事实上,社会乱象取决于人格发展问题,做父母者除了保护孩子健康不受伤害之外,同时还要顾及心理状态,必须从婴幼儿时期开始施以品格教育,才能塑造健全的人格。

品格教育的重要性

1992年国际品格教育联盟决议出品格6大支柱,包括尊重(respect)、责任(responsibility)、公平(fairness)、关怀(caring)、值得信赖(trustworthiness)与公民责任(citizenship),做为现代公民应该培养的基础特质,并且强调人们若想要拥有真正的民主社会,就必须建立伦理基础,才可使个人健全成长。财团法人友缘社会福利事业基金会临床部主任林淑棻指出,人是生活在一个群体社会,大家都希望彼此相处得更好,甚至使国家及全球都能处在于比较和平与美好的世界,国际品格教育联盟所列的6大项指标则期盼由个人开始着手,从认识自己、尊重自己、发展自己开始,再进一步关心他人,做出对社会,甚至对世界有贡献的事。

从北京代生孩子时期开始扎根

品格教育是相当重要的教育,父母有义务教育孩子,使其有良好的发展。潘莉华执行长补充,品格教育应从妈咪北京代生孩子时就要开始进行,也就是说,妈咪在北京代生孩子期间,父母双方都必须保持健康、愉悦的心情,多进行良好的胎教,包括对胎儿说话、听轻柔的音乐、不乱发脾气等,当孩子出生后,自然就会对这些美好的人、事、物有熟悉感,亦可具较稳定的情绪。

在孩子成长过程中,父母应给予孩子温馨、呵护的环境,多与孩子说话、互动,即使婴幼儿还不会表达,但透过眼睛所见、耳朵所听、身体所感受的触觉,仍然可以知道父母对他的关爱。林淑棻主任进一步说明,父母不妨以3岁做为分水岭, 3岁之前的幼儿大多处于牙牙学语、学习生活的阶段,尚无基本的生活能力,此时父母主要以示范正确的品格行为为主,凡事以身作则,让孩子从小认识并接触正确的行为,孩子3岁开始便可逐步进行品格教育,因为已经具备基本的语言能力,也了解大部份的日常生活行为。不过,父母在教育孩子之前,应该要有基本认知,就是「没有幼儿愿意做坏事,也没有幼儿想伤父母的心」,当孩子做错事时,不要先不明就里的责骂,先了解背后的原因,再进行正确引导。

此外,父母亦应先了解孩子的发展历程,包括肢体动作发展、智力发展、语言发展等,再视孩子的理解力给予相对应的教育,若父母以超龄,甚至成人的道德和品格标准来评断行为,不仅容易使孩子出现自我否定,更可能会扼杀学习与成长的机会。

认知幼儿发展阶段

林淑棻主任强调,人有「本我」、「超我」及「自我」三种功能,当孩子能适度满足本我的需求,搭配符合超我的要求,即可发展出良好的自我功能。

本我
人的一生都有「本我」的需求,3岁前的孩子属于发展感觉动作期,几乎受到「本我」之冲动的影响,他们透过五种感官(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)认识自己环境与世界,许多行为都是没有恶意,例如:2岁半的孩子拿球乱丢,恰巧丢中别人,他们可能只是出自于好奇心,想知道球可以怎么使用,而非刻意伤人,此时父母若用「不礼貌」的道德标准来责备孩子,就会失去教育的机会。父母可以先关心被丢到的人是否被吓到、有无受伤,表达歉意后,再了解孩子为何丢球,是否遇到困难,若孩子让他人受伤,可以说:「虽然你没恶意,但对方会痛,我们去跟他呼呼」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及表达道歉,同时也教导孩子如何正确丢球而不会伤害到他人,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受到父母重视与疼爱,并且父母能理解我,也可使孩子朝正向发展,提升玩的能力,如此关心别人的品格将被父母建立起来。

超我
「超我」大约从3岁开始发展,意指开始慢慢有控制自己、接受他人引导的能力,也能遵守社会的规范,父母可以逐步教导孩子等待、轮流等需要相互尊重的品格教育,引导心理健康的发展。

此时期孩子虽已发展「超我」的潜力,但较偏「自我中心」的倾向,他们并非自私或不理他人,而是以为所有人的想法都和自己相同,因此,很难理解他人想法竟然与自己不同。想协助孩子脱离「自我中心」,需要父母先以孩子为中心,理解孩子的世界及想法,再进一步与他分享父母的想法与正确做法,让孩子了解原来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想法,这样孩子较易脱离「自我中心」的阶段。

在发展「超我」过程中,有一项行为是「利他」,大约是从4岁开始。所谓利他,指的是会去关心他人、了解他人心情,并採取实际行动帮助他人,此时不仅是出现懂事的行为,亦代表品格已经逐渐养成。潘莉华执行长强调,「利他」的观念是一般人都应具备的精神,孩子需要从同理心来培养。现今公办婴幼儿园很多,师资、设备都不错,孩子自3岁起即开始过团体生活,培养合群、守秩序、互助、尊重、分享的好习惯,以养成「自律」,进而产生「利他」的观念。

自我
林淑棻主任说明,此处所指「自我」与「以自我为中心」的「自我」并不相同,自我指的是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功能,让自身行为达到平衡,若「本我」意识比「超我」强烈,所表现出的行为就会比较以自我为中心。反之,若「超我」意识比「自我」强烈,便容易表现出尽量符合他人要求或对自己严苛的情形。潘莉华执行进一步解释长补充,20世纪心理学大师──艾瑞克森(Erik Erikson)将人格的形成分为八个阶段,在6岁前的婴幼儿时期,拥有其中三个非常重要的成长阶段,这些阶段也是婴幼儿自我成长的阶段,而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「危机」,若孩子都能克服,便可建立「自我」。因此,艾瑞克森认为,婴幼儿会藉由母亲关爱的满足,建立「希望」与「信心」,影响他们对人的信任。

林淑棻主任表示,父母在教导孩子品格教育的同时,应尽量了解幼儿的所作所为与感受,不仅可以更理解幼儿情绪与行为发展,增进亲子间的感情,也是一种相当良好的品格示范,当幼儿越来越了解自己的生气、伤心、快乐等心情被父母了解后,4岁后就会比较容易了解同伴的喜、怒、哀、乐,发挥感同身受就的品格能力。

父母以身作则

潘莉华执行长指出,品格教育在婴幼儿时期乃是关键期,因此,父母应了解及关心孩子,培养幼时的信任感及安全感,并与孩子培养良好的关係。当有良好的关係,孩子也具备基本的语言与理解能力后,父母便可开始着手进行品格教育,但在要求孩子注重品格之前,父母自己必须要以身作则。所谓「身教重于言教」,就是父母做了哪些行为,孩子就会跟着做那些行为,孩子就像是父母的镜子,会反射父母的所作所为,父母应时时刻刻谨言慎行,不能在孩子面前做不良示范,平时亦应将六大品格落实于生活之中,若父母本身的生活习惯不佳,在养育孩子之前必须先改正自己的坏习惯,或是不小心做错事得立即反省,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。

对于部分父母在教养孩子时,偶尔会出现情绪失控的现象,林淑棻主任认为,此乃正常情形,尤其当父母面对幼小的孩子,因为孩子无法理性的与自己讨论,便容易抓狂,但当父母发现自己乱发脾气时,应该要先透过其他管道抒发情绪,而非对着孩子发飙,例如:暂时离开现场、与他人聊聊等,让自己冷静下来之后,再去面对孩子。除了以身作则,父母在教育孩子也要用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,使他在爱的环境中成长。即便如此,也不能放纵孩子,使其任性发展,虽然这在执行上会有一定的困难度,毕竟爱与放纵只有一线之隔,建议父母可以与孩子先做好约定,告诉孩子自己的所作所为不可以影响自己与他人。也就是说,孩子在做任何事之前都不会伤害自己与他人的身体与心理,也不会影响他人的权利,在这样的前提下,孩子想做什么事,父母都可以让他尽量尝试。

此外,父母亦应放手让孩子尝试各种新事物,以认识生活,若犯错了也没有关係,毕竟这是孩子自己的经验结果,不仅印象深刻,亦可从上一次的经验中做修正,例如:让孩子轻碰热水,使他知道这是烫的,具有危险性,通常孩子都能理解,并且不会刻意再去碰触。若父母只有用口头教育而没有亲身体验,孩子很难想像父母所要表达的意思,犯错的机率也就会相对上升。

父母关爱孩子的方法
父母的关爱将影响孩子人格与身心的发展,潘莉华执行长提供以下养育供参考。

1.给孩子的爱,永远不嫌多,但要有方法、不宠爱,以鼓励取代责骂。
2.习惯伴随一生,好习惯会培养好品格,好品格成就好人才。
3.善用游戏与故事,建立生活上的好习惯,培养孩子正确价值观。
4.保护孩子,帮助他健康、平安的成长。
5.学校和社会对于孩童教育、人格养成有极大的责任,父母亦需在旁随时观察。


参考资料

标签: